老王創業日記
第117篇
2017-09-04 星期一
先把流水賬整完,然后再說說【星空琴行】的這點屁事。
上午見了一個叫做【閃魚】的項目,創始人和cofounder一個是95的一個是94年,真年輕啊,有大把機會!
他們現在比較擅長的是搞手游領域的線下活動,但是做了一段時間后,不滿足于線下比較重的運營模式,所以在考慮做APP,并且已經有小程序了。
我跟他們講了現在做APP的時機、需求緊迫度、成本考慮等幾個方面的事情,大致意思還是勸他們現在暫緩開發APP的計劃,繼續把運營做扎實,再多做一年的積累,把團隊鍛煉出來,用運營能力拿到第一筆種子輪的錢,然后再根據運營的業績情況來思考是否需要開發獨立的APP。
午飯后,【真飯見】的洪禮赫過來了,他是幫里兩位臺灣籍的小伙伴之一,但與在臺北做民宿市集的Jack不同的是,他是在大陸創業。
之前【真飯見】沒有融資,所以洪禮赫去了另一個團隊做合伙人,但想繼續維持自己原來的項目,這次來是找我一起復盤。
我在2015年的時候,與【約飯】的團隊有過簡短的接觸,那時候也有聽說紅杉投了這個領域的一家創業公司,現在不知道怎么樣了,后來沒聽到更多聲音。不過我對“飯局”這個場景還是比較關注的,所以去年底洪禮赫打算啟動【真飯見】的時候,我們就把他吸收進了【投緣幫】。
在我總結的【18個月創業周期論】中,除了大周期上的18個月,還有每一個18個月內需要面對的三次6個月的小周期,洪禮赫在第一個半年的時候,果然就遇到了瓶頸。
我問他,之前做過多少場飯局,他說已經做了50場。我又問他,若保持現在的狀態,只要不掛掉,繼續做,盡量多做,什么時候可以做出500場飯局?他說,一年應該就夠!我還是挺吃驚的,一年500場飯局,那就是兩天3場的節奏啊,如果真能搞下來,說明他的策劃、執行、外聯等能力都是出眾的啊,我又跟他確認了一下,他說確實是可以的,他有這個信心,也不是隨口胡說的。
我說那好,你就按這個節奏搞吧,先不用一年,咱不是剛剛搞過50場么,再給你半年時間,到2018年春節,新搞出150場,平均一天一個飯局,這樣的節奏應該沒問題吧?他說沒問題。
這樣做的結果會是什么呢?首先,累計200場飯局的組織能力,讓一個全職人數不超過3個人的初創小團隊來組織,絕大部分團隊都不太可能在一年內搞定,如果洪禮赫能搞定,至少說明他可以“超過大部分初創團隊”。
在這個過程中,團隊的執行力、互相的配合打磨、對業務的理解程度、對資源的獲取和調動能力、與用戶之間的連接、對商業模式的思考和探索,都會達到一個新的高度,而所有這些的獲得,只需要兩三個人,花一年的時間,就可以了,最重要的是,他已經做了半年,有了些基礎。
那么這個方向為什么值得做呢?因為我認為這是個真實需求。
很多人四處找風口,天天想剛需,其實今天的商業社會,每天都有風吹來,你坐下來靜靜的想,細細的觀察,很多需求都還沒有被滿足,只是創業這個事情成為顯學之后,太多浮躁的人跳出來為了融資而創業為了出名而創業甚至都不知道為了什么去創業。
一個年輕人,在組建家庭之前,吃飯的場景其實是很隨機的,甚至午飯也未必都是工作餐,隨時可能約朋友一起來吃,飯局就成了年輕人社交的一個主要場景,而社交更是年輕人群的普遍需求,所以,飯局社交這件事,是靠譜的。
但并不是每一個真實需求最終都能得到很好的滿足,這個世界上被做廢了的事情多了去了!希望,洪禮赫能把這個事情堅持下來,讓我們看到一點不一樣的東西。
本來下午要去換車胎,但臨時又來了一家投資機構和一個創業者來聊,就把時間往后拖了一下,最后一看,約了XM的時間已經到了,只能馬上奔北五環走了。晚上跟XM一直聊到快8點,挺投緣的,就約了周四再來給他分享我的【18個月創業周期論】。
OK,流水賬結束,下面可以說說從周末以來就在逐漸發酵的【星空琴行】關店的事情了。
首先建議大家先把我昨天提出的那個觀點看一下——效率、質量、規模,我這“老一輩”眼中的互聯網三板斧
下面我就用這三板斧來剖析一下【星空琴行】的情況,看看這個事情的問題到底出在哪里。
上面這一段,來自我今早看到的一篇文章,出自小飯桌新媒體,這篇列出了【星空琴行】每一輪的演變情況,有助于我們這些圍觀者了解到一些基本信息。(原文地址:雷軍的三個追問和死在高估值里的星空琴行)
從上面這段話,我get到幾個信息,首先就是拿到天使輪融資后,這家公司3個月就燒掉5000萬,這顯然是一次昂貴的試錯,而這些錢恐怕并沒有燒在提升用戶體驗或提高行業運營效率方面,而最終復盤得出的卻是“以鋼琴培訓之名行鋼琴銷售之實”這種曲線救國的策略,恰恰是以銷售額為中心而非以用戶需求為中心的價值觀。
在這種價值觀的引導下,我不相信這家公司還會考慮用戶的利益,他們眼中應該只有銷售額的KPI吧。
我覺得雷老板的這三個問題之前應該還有一個更基本的提問,就是你做這個事情到底對用戶的價值在哪里?
我昨天提到【效率、質量、規?!?/strong>三位一體的關系,有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就是,這三者其實是遞進關系的,一般還是要講前后的次序,先提升系統效率,再提高服務質量,然后才能上規模。
那么,反著來可以么?
也不是不行,但反著來的總體成本就會很高很高——先做大規模,就是要大量花錢鋪開市場,然后再慢慢解決行業中的運營效率和服務質量問題——我認為這種情況只適用于一個快速成熟市場中存在高度競爭的情況,比如滴滴和快的,因為這種特別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不允許參與其中的創業公司慢慢去找優化路徑,而是一上來就要先搶到足夠的地盤。
【星空琴行】應該不屬于這種情況,當時市面上并沒有極其激烈的競爭存在,【星空琴行】的團隊為什么不能扎實一點去深入運營,把提升行業運行效率和服務質量作為第一步呢?
事實上,那一波O2O公司的大量死亡,都是犯了同一個錯誤——他們學了淘寶當年的成長模式,但卻沒有深入探究過為什么——當年淘寶殺入C2C市場的時候,前面有一個已經幾乎成功拿下大半市場份額的eBay易趣,而淘寶當時如果先去解決這個行業里的效率和質量問題,就需要花大量時間。
在當時那個競爭非常激烈的市場環境下,沒有可能給淘寶這么多時間去解決效率和質量的問題(事實上直到現在這兩個問題也都沒有得到非常好的解決,只能說是逐步在優化吧),但在當時背靠阿里巴巴,錢不是太大問題的情況下,淘寶就可以先花錢解決規模問題,于是淘寶一上來就用免費開店策略和大量購買線上長尾流量的渠道推廣方式開打。
很有意思的是,前幾年O2O這一波大量死掉的創業項目,很多創始人都出自阿里系,包括今天看到的【星空琴行】的創始人也是阿里系出來的,不得不承認,歷史基因或者說路徑依賴,在創業者的能力象限方面還是很起作用的!
阿里系出來那么多人創業,肯定也有例外,近期加入【投緣幫】污衣派的【橙品】創始人帥帥也是阿里出來的,倒是比較扎實,一上來先花了三年多時間沉淀下去做產品研發,這個是很少見的,在今天這么浮躁的環境里,能沉得住氣的創業者真心不多。
關于我們
【投緣幫】2016年初,我們推出的合伙制參股孵化體系,是一個針對早期創業者的社群,主要構成是初創者+連續創業者+天使投資人,宗旨是“讓創業者幫助創業者”,目前每周吸收1~3名創業者加入。也有部分經篩選過的天使投資人加入。
【路演360】2016年夏末,我們在運營【投緣幫】的過程中發現,路演可以幫助早期創業者更好的梳理自己的項目,并通過線下場景與投資者產生更有效的連接,所以我們開始運營針對種子期/天使期項目的路演活動,一般是在每周三的下午舉辦,每期6~8個項目,每個項目被要求在360秒之內完成闡述,而對參與的項目估值,我們一般要求不得高于360萬美金,最好是低于1000萬人民幣估值的種子期項目。下面這篇日記中有更多關于這個活動的信息。
【創始人下午茶】每周1~2場的創業者沙龍,一般安排在當周的【路演360】活動之前或周四的下午,每次6~8位創業者參加,由一位或兩位投資人來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