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司“高薪養殘”,初創期怎么用大公司出來的人?

老王創業日記 - 職場和創業   |   2019-04-30 全文4334字 4圖 預計閱讀時間:12分鐘

老王創業日記

第258篇

5年前的今天,2014年4月30日,是我在360投資部任職的Last Day,現在回頭看看,時間還真挺快的,一晃就是1826天過去了。創業這個大坑,我在里面也蹲了超過三個18個月,看樣子再有三年時間就能從這個坑里冒出頭來了吧。

其實很慶幸當時果斷的離開了360,我走的時候,是360在紐交所上的市值最高點,基本上我就是在離開的時候把股票都賣掉了,所以全是在高位兌現的。我在2013年就判斷360要走下坡路,所以也沒留戀什么,雖然確實有在事業上的不甘心,但出來就是出來了,也不再想那些有的沒的。

此外,我還有一個很早就形成的個人觀點,那就是人如果在大公司時間太久了,就一定會變得失去銳氣,那是我不想要的。

創業的前幾年我也經歷了一次硬著陸,從百億美金級上市公司的一個相對不算低的位置一下子摔到地上,直接砸了個大坑,還好沒把自己摔死,算運氣好的?;仡^一看,幾乎所有從大公司出來創業的人,第一次創業都死得挺慘。

大公司出來的人首次創業的成功概率確實不高,從投資人的角度來說,投資給這些人的投入產出比甚至還要更低于背景相對弱一些的所謂草根創業者,這都是花錢買來的教訓,我前些年自己也投過那種很牛背景的創始人,項目最終B輪死,也很可惜了。

大公司出來的人不是應該更牛么?為什么搞創業反而不行了?

后來我找到了原因,就是我最近幾年在創業圈一直在提的一個說法——高薪養殘,這是專門針對大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來講,甚至在BAT這些頭部公司來說,可能已經是普遍現象了——那些從大平臺走下來的所謂牛人,往往內心中帶著一種天然的優越感,這心態本身就已經是創業的大敵了,職場慣性也讓他們很難快速落地,所以在初創階段還是會比較相信自己過往的經驗、資源、人脈等等外部條件,對于創業本身的艱巨性認識不足。并且,在大平臺所面對的事情大多數都是有計劃的,而在自己獨立創業的時候,他們發現幾乎所有面對的問題都是開放式的,沒有標準答案,都是高度不確定的。

按照上面制定的計劃去執行,這些人都知道該怎么做,但是要自己給自己創立的組織制定計劃,再根據執行中的結果不斷調整目標,他們都得抓瞎!這時候可能才第一次發現,自己被強大的平臺化組織給養殘廢了!

被養殘的,也不止是那些自己創業的,更多的是那種只想出來參與創業的大公司人,其實也都是殘廢的。

從下面這段簡短的對話,你們能看出什么來么。

我們這種創業公司,發工資從來不可能按一年15個月來算的,大公司可以,他們想發18個月都行,因為有錢就可以任性,年終獎嘛!可是你一個初創公司怎么發年終獎?其實我們之前也發過一次,后來就覺得不對——老子又沒賺錢,發什么獎,那不都是投資人的錢么!

上面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在大公司工作了多年的已經過了30歲的年輕人,他從實習開始就進了上市公司,到現在工作快十年了。因為畢業后就只有這么一份工作履歷,他也覺得有點慌,感覺自己成長不夠快,所以去年就找到我,說是想來跟我學習如何創業,最初我還以為他做好了心理建設,但是一問到薪資這里,他就猶豫了。

很顯然,上市公司給他的薪水挺高的,雖然他自己不覺得,甚至他還認為是給低了,但說實話,以他的能力放到創業公司里,也可能發揮不出什么來,畢竟是做了很多年的螺絲釘,跟我們那些在初創公司成長的90后小朋友來比,或許多了一些所謂大平臺的見識,但實際上做事的綜合能力未必會強多少。

大公司為什么會愿意花高價養一群螺絲釘呢?

可以這么理解,所有大公司都是已經被打造得相對完善的龐大機器,這種情況下,機器即使靠慣性也能運轉,對穩定性要求非常高。機器自身是否有用當然不是局部螺絲釘說了算,但如果某個螺絲釘出現不穩定情況,就會導致機器整體出現系統性風險和局部效率下降,那怎么辦呢?當然是用最好的螺絲釘——所有零件都盡量用最好的,以保證系統可以正常運轉——穩定,這才是第一要務!

那些初創公司呢?基本上都還是在造機器的過程中,甚至在初創期連一張圖紙都還沒有,這時候,有能用的最基礎的材料就可以,哪怕是廢銅爛鐵,也都直接放進熔爐去再造,反正還不知道機器最終長什么樣,具體的零件也就不敢說追求什么穩定性了,能用就行,不能用的零件也要盡可能改成能用的!所以這時候你會發現任何一顆螺絲釘在這里都不是當螺絲釘來用的,甚至在極端情況下有可能把螺絲釘拉長了當支架甚至挑大梁。你說穩定性?穩定對創業公司來說是非常奢侈的,而可用性、可塑性才是第一位的。

從大公司出來進入到初創型組織,很顯然,職場切換的機會成本是非常高的,這是很多人在計算得失的時候會做出的很自然的一個比較。我一直都覺得,我們的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對自我進行風險投資的過程——風險投資的特性就是風險越高,回報預期越高。

創業公司是高風險的職業選擇,但同時也可能是年輕人可以最終拿到指數型高回報的一次成功的投資,而在大公司的回報預期基本是線性的,雖然職業生涯上的風險也小很多,甚至可以忽略不計。不是每個人都應該去參與到創業公司,但是我覺得每一個人在做出選擇的時候,都應該有這樣的一個認知,對于兩種選擇的發展模型上的差異要有非常清晰的了解。

很遺憾,這個認知,很少人有。

幾乎所有人都知道“溫水煮青蛙”是怎么回事,但人們總是不承認自己可能就是那只青蛙。

創業公司的創始人們,建議你在招一個從大公司出來的看起來光鮮亮麗的所謂牛人之前,先幫對方完成一次軟著陸——降薪至少一半,甚至更低,也不要給對方什么太高的職位,我的原則就是降一格錄用,無論原來是什么級別,到了創業公司,都得先落地,在初創團隊中就是要先扎根到一線去,至少半年時間,磨合得好一點了,再提上來就是。



好了,補回前面這兩周的流水賬。

上上周,除了在周四公開講了一次【創始人的融資課】之外,還單獨給幾個朋友講了一次開小灶的【6×18個月創業周期論】,其中有從英國回來的【帝國理工學院】做創業與創新研究的博士生曹哲,還有小米工號排在前10的王海洲和一位十多年前就移民到北美的投資人高虹大姐。

給曹哲講,是因為基本上有半周的時間她都一直跟在我的辦公室里,參與了我講課和面談一些創業者的過程,我想用這樣的方式給她一些對于中國創業環境的最直觀感受,也希望她可以更真實的在博士論文中對國內的創業環境做一些討論。王海洲和高虹兩位都是有豐富經驗的具備創業經歷的人,我給這二位講就更多是想得到一些印證。王海洲全程參與了小米的創業歷程,我希望他能幫我把【6×18個月創業周期論】在小米創業的整體節奏上做了一些糾偏,他覺得我描述的整個過程還算是比較準確的吧。高虹大姐則有自己創業和投資的經歷,也都在這套方法論里面找到了可以被印證的經驗。

4.15那天去了【梅花天使基金】,這次吳老板終于沒有放我鴿子,不過還是沒能完整聽完我的運營邏輯,因為那天他過生日,提前來了一些給他慶生的朋友,所以他心情不錯,對于跟投緣幫的合作也很開放。

在深圳的【開飯日】下午,我跟華南分舵的小伙伴們大致講了一下后面的計劃。近期我已經在逐漸放開手去做更多對外合作的嘗試,【投緣幫】剛剛進入到第三個18個月階段,我會重點嘗試尋找那些1億~10億人民幣估值體量(A~B輪)的toB型創業平臺,與他們構建更多的連接,把我們的一些服務輸出出去,同時也引進更多可以跟我們用戶群匹配的服務內容進來,在繼續完善幫內運營生態的基礎上,還要開始做服務產品化的工作。

創業組織的第三個18個月,相當于人生中18~30歲這個階段,要浪起來了!

上周到南方出差7天,先到的深圳,天氣太熱,晚上需要開空調,結果夜里寒氣入體把鼻炎給刺激起來了——我的鼻炎是對寒氣比較敏感,倒不是常見的對花粉之類的過敏,所以也不能當成過敏性鼻炎來治,只能硬扛。半邊臉都疼得不行,那幾天都是折騰到夜里三點多才勉強睡著,但是到了凌晨五點,自辟谷以來已經養成習慣的強大生物鐘又把我喚醒了,每個晚上滿打滿算就只能睡兩三個小時,現在回了北京才發現還是更適應北方的氣候??!

連著在深圳和上海分別落地做兩天的活動,在深圳的這次小聚會,華南分舵最熱心的小濤給做了一些總結,我看他寫得還挺到位的,借用來正好省了我的筆墨。

活動結束,晚上由二娟帶大家去聚餐,我單獨行動,去跟周彤楊揚吃飯,其實算是高中同學小聚,他倆之前做的項目也拿過蔡文勝和創新工場的投資,現在轉去做陌生人視頻社交,看樣子一時半會兒也還能堅持住。

周三早晨跟幾年沒見的林軍吃了早茶,除了雷鋒網,林軍還有兩個業務,都跟我介紹了一下,感覺他也在下一盤不小的棋,尤其《左林右貍》這個事情,可能更帶著一些對媒體的情懷。

中午來了兩位年輕人,一個是做電子煙的,一個是做無人機的,他們約了林軍來請教,我跟著一起學習了一下年輕人的新思維,那個做無人機的是在海外做競速無人機,挺有意思,雖然市場非常窄,但我覺得只要愿意長年堅持下去,未來還是有很多可以擴展的玩法和場景。

下午去科興科學園,約了羅薇MM吃雙皮奶,與往常跟草根創業者聊天不同,我一般跟上市公司高管討論的肯定還是講戰略的事情,順便把投緣幫的創業經歷給她講了講,她很有興趣。我其實對游戲和娛樂領域不太懂,但我喜歡通過與老朋友聊天,來獲取更多學習機會。晚上跟張延東吃飯,也是類似的,他過去幾年融了上億的錢,現在開始反思之前的業務路徑問題,目前雖然還是做海外,但他自認為是在用非常傳統的思路在做生意,只是把互聯網作為工具,看上去不性感,但心里卻踏實多了。

周四早晨飛上海之前還在深圳約了一位大工的小師弟,碰巧還是唐山老鄉,他之前做了幾年獵頭,最近一年多是想做一個類似betaworks的業務,不過對創業的理解還需要時間,他更希望從我們這樣的服務模式里看到與創業有關的一些邏輯。

落地到上海,先去跟【成為資本】的金沁兄弟吃了午餐,他們是做了十多年的長青基金,現在每年投2億美金左右的額度出去,單筆一般都在1000萬美金以上,主打的是A/B輪,我就介紹了【站酷】【Acton】給他。

周四晚上跟劉恒宇吃飯,周五早晨又單獨陪他去機場聊了會兒,有時候這種感覺像是在把他當親弟弟來帶的,他身上有當年的小林Livid的一些影子,當然還需要一些必要的引導,需要很長的時間,但我覺得有機會全程看著一個年輕人成長,并且他的成長經歷中也有你的一些參與,這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周末兩天,我跟一群很好玩的朋友一起,跟隨楊師父學【奇門遁甲】,楊師父是實戰派,我感覺很快就能入門,接下來打算就養成一些習慣,比如每天至少打三張盤來看看,不為識人斷事,只為找到感覺。當然,有興趣的朋友以后都可以找我來斷一下各種事情,我相信以我在這個領域的天資,是會越來越準的——這次回程,周一中午的飛機延誤,我隨手開了一張,是伏吟盤,斷下來就是要延誤兩個小時,果然11:55的飛機是拖到13:54才起飛。。。。。。



把文章分享給您的朋友把~

老王創業日記

自2002年以來,老王累計面基20000+創始人,至今保持每天與3~5位創業者 見面聊天的習慣。從2016年開始啟動【投緣幫】,請掃碼后留言,與老王溝通。

微信掃一掃
關注該公眾號

作者介紹

王翌

現任緣創派CEO,投緣幫創辦人。

奇虎360投資部創辦人。前IT圈知名記者,深入觀察早期互聯網生態的建立過程;面基過兩萬名創業者,作為專家顧問扶持數家創業公司/團隊的成長,數千名創業者得到其直接幫助。 投資項目:快用蘋果助手、PP助手、微播易、多聽FM、安卓壁紙、極客公園、刷機精靈、生日管家、螞蟻HR等。

国vA片在线观看|亚洲精品AA片在线播放|黄A淫乱一级色片|九九爱在线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