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創業日記
第265篇
上周我轉發了Teddy寫的《快上線一周年總結:我們是個有原則的技術團隊,希望你是個有想法的創始人》,馬上就有朋友跟我說,原來都不知道你們已經做了這個業務啊,早知道就不去找別的外包團隊了,把開發都交給你們算了。我說,真不是這么回事,我們可不是做外包的哦,如果只是把代碼開發的事情交給我,我們可是不接的,那么做的話,我們自己會掉到坑里,你也會掉進去,而這個坑還是你親手挖的!
【快上線】這個業務的正式啟動是在去年6月,準確的說,是2018年6月5號這天,我記得很清楚(為什么這個日子能記住,有心人會懂),其實在這之前的2017年,我們就做過一些嘗試,最初是幫助【投緣幫】內的一些創始人解決他們在早期遇到的產品和技術能力不足的問題,那時候我們主要是輸出了產品規劃和設計能力,代碼實現部分當時還是找了我們比較信任的外部團隊一起來解決,而這個時期的服務也只是面向幫內的創始人作為一個內部增值的業務,并未向幫外推廣,一是沒有精力,二是沒想好獨立作為一個業務是否有必要去持續做。
經歷了大半年的摸索,2018年6月5號的前一天,我突然覺得自己已經基本想清楚了。第二天就跟teddy說,我們應該完全自己做這個產品+技術的服務,控制好每一個環節,以保證服務輸出的質量,所以【快上線】應該作為一個新的獨立業務來啟動,teddy一直在一線遇到創業者發過來的各種產品技術方面的需求,他當然知道這個業務意味著什么,自然也是支持的。
于是我們快速核算了一下成本,如果把技術團隊放在北京,這個業務肯定是無法生存的,最終我們選擇在武漢自建團隊來做【快上線】,這才有了一年后的今天,我們在武漢的30人團隊。
關于為什么要做【快上線】,之前我也有提到過,這是一個在深入了解初創期的實際操作后,我們發現的一個很深層的需求——現有的產品及技術方案的提出路徑與創業者的需求是嚴重不匹配的!為什么說是深層需求?這個事情看起來簡單,實際上對創業者來說是個很大的坑,而且這個坑還很有技術含量。
我們可以把創業者簡單的分為懂技術的和不懂技術的。
可能你會認為,那些懂技術的創業者,在早期項目的啟動上有一些天然的優勢,尤其是當創始團隊需要開發一個產品來啟動業務的時候,但實際上,只有技術實現能力是不夠的,一個初創團隊要完成一次優美的啟動,需要有更完整的產品規劃能力并配合以必需的工程實現能力,還要有非常棒的市場運營能力,這樣就篩掉了絕大部分團隊,甚至在我們實際的觀察中還會發現,往往越是技術能力強的團隊,越缺乏市場能力和對產品的整體統籌規劃經驗,于是我們經常見到的就是一個與想象中完全相反的現象:一個很牛逼的技術團隊最終投入非常高的技術人力成本做出了一個非常糟糕的反人性的產品,上線之后的結果就是慘敗收場。
那么不懂技術的創業者呢?可能更慘!
如果創始團隊中缺乏對產品和技術熟悉的人才,那么創始人一般來說也就只有兩個解決方案:A,找到一個合格的產品技術合伙人;B,尋求外包。
A計劃的難度在于,如果你本來是沒有一個合格的產品技術合伙人,那往往意味著你離產品經理和技術經理的圈子很遠,否則你早就有這樣的合伙人了,既然沒有,就得花時間找人來加入,但如果你自己對產品技術的理解深度不夠,你如何確保自己找到的合伙人是你真正需要的呢?退一步講,就算你有一定的判斷力,但要在極端時間內找到合適的人加入,也是非常有挑戰的一件事
我們的【緣創派】已經運行6年多,這是一個專門幫助創業者尋求合伙人的社區節點,從我們的經驗來看,一個創業者找到一位合伙人的平均時間是3個月以上,并且還不能確定最終雙方合伙的穩定性,如果考慮合作穩定性的問題,那么這個時間周期要更放長一些,很多人甚至花費一年的時間才組建好了初創團隊。這個巨大的時間成本,是自己找合伙人必須要付出的。
對于選擇B計劃的人來說,則是一個更深的大坑在等著他們。很多人可能還不知道,軟件外包行業的成功交付率是不足60%,也就是說有將近一半的外包開發是最終以失敗告終的,而大部分初創團隊的外包開發還并未統計進去——單子太小了,沒有渠道可以準確統計到——我相信初創團隊的外包失敗率遠遠高于50%,也就是說,如果一個沒有產品技術能力的初創團隊選擇以外包方式來實現項目啟動,那么很可能他們的項目永遠也啟動不了!
外包是一個典型的toB業務,因而所有的外包公司,都默認喜歡大客戶,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在一般的外包公司眼里,初創團隊連雞肋都算不上——沒肉,還難啃。
想象一下,一個初創團隊想開發一個小程序,從工程量上來說,似乎在十幾萬人民幣以內的成本是完全可以搞定的吧。但因為這是一個初創項目,所以初期的需求對接一點兒都不比大客戶簡單,因為這種客戶的溝通成本遠遠高于成熟的大客戶——初創者的想法不成熟,經常會臨時改變主意,甚至產品的基礎邏輯很多還沒想通,而面對大客戶反而不存在這樣的問題,他們自己有成熟的產品邏輯,也都有非常職業的產品項目經理來對接外包團隊。所以,如果你是一個專業做外包的團隊,你會怎么對待一個初創企業客戶?
韭菜!這就是一個初創項目在傳統外包公司眼中的地位。
外包公司割韭菜還是很簡單的——反正你不懂,我怎么說都對:
首先是拖工期。說好了兩個月上線,第二個月,主程請假了,兄弟,你再多等等吧?不行的話我給你換一個人上,但是代碼質量可能不太好說了啊,不是這人不行,是因為程序員真心不愿意接手別人寫了一半的系統??!哦,你愿意等?那就對了,反正你們是初創公司,謹慎一點沒錯的。。。。。。第三個月,不好意思啊,來了一個大客戶,他們的活兒太急了,我們的人全都過去還不夠用,你這個事情要不再等一個月?實在不行,我不收你后面的錢了好不好?
以我們親眼所見的數百個案例的經驗,一般這種找外包開發的結果,實際上線時間平均是承諾時間的三倍!
事實上,拖字訣對外包公司是非常有利的,即使在項目分期付款的情況下,初創團隊也無法獲取談判中的優勢地位,而且很多時候外包公司希望用拖工期的方式把初創項目拖死,這樣就徹底不需要交付了,我們親眼見過一些例子,最后是創始人徹底放棄了自己的創業項目,外包公司最終拿到了錢又不需要交付任何產品,很大程度上是白賺了的,這種案例中,即使承包方發現了初期產品設計中有很大的問題,也不會告訴客戶,反正錢先拿到手里,項目死了更好,那就沒人催他們交貨了。
除了拖工期,我們還發現有些外包公司欺負初創團隊完全不懂技術,最終不交付完整源代碼,或者把代碼加密的情況,這種情況下,即使創業者對交付的結果不滿意,也只能接受了被外包公司技術綁架的現實。
以上還只是外包行業問題的一小部分,但如果我們只是因此說外包行業有問題,那也是不中正的,實際上,這些問題的出現是因為一些先天性的基因缺陷——初創的韭菜不是好韭菜!
初創公司,在外包行業來說,就是小微企業用戶,俗稱的小B,付費能力差,續費能力更差——絕大部分的初創項目都在18個月內就死翹翹了,外包公司要持續服務這些小微企業,最大的風險就是收了首付款開工后發現客戶死了,前面的投入都是有成本的,包括獲客成本和首期的開發成本,更別說初創公司在初期產品開發中最大的成本可能是溝通成本,而這個成本多一半還是由外包團隊承擔的隱性成本,往往他們要花大量的精力去教育客戶如何在預算范圍內控制好自己的需求,所以除非萬不得已,外包公司都不愿意接這種初創的項目。
我們經常遇到那種拿著幾十萬人民幣跑過來想開發一個淘寶的創業者,溝通中其實首先要給這些人講一堂課,我覺得光是我們給他講課就值幾十萬了!
最初盡管我們很早就看到了行業中這樣的問題存在,但是我們一直認為,這是一個天然的無解的行業問題——傳統的軟件外包從來就不應該是初創者的解決方案——所以我們一直還是在努力尋求幫助創業者匹配到早期的產品技術合伙人的更好方案,直到我們把【投緣幫】這個業務從【緣創派】迭代出來,我發現可能我們對于之前的問題看得還是不夠深入,或者說,之前我們沒有把問題的本質想清楚,所以沒有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
上述問題的本質在于,創業者與外包公司之間的關系是傳統的甲方乙方的關系,創業者是外包公司的客戶,這個關系決定了雙方就是一次傳統意義上的即時交易,而屁股決定腦袋,外包公司想多賺點錢,創業者想用更少的錢把產品做出來,這無可厚非。
雙方的立場決定了彼此是交易的對手方,反正不是外包公司多賺了錢,就是創業者占了便宜,而基于在這場交易中雙方擁有的信息和業務能力是不對稱的,外包公司占據著絕對優勢(外包公司相對創業者來說是更大的一個B),因而創業者幾乎肯定要吃虧。
想明白這些,我就跟teddy說,我們不能做成一家外包公司,那又走到別人的老路上去了。
不做外包公司,做什么?我想,還是要以【投緣幫】的價值觀來作為衡量標準,我們還是要做創業者的合伙人,這次是要做產品及技術的合伙人,【快上線】的定位就這樣確立下來了。
這個定位太重要了!因為把自己定位在“合伙人”的角色上,我們就必須站在創業者自身角度出發來想問題,產品設計要合理,代碼交付的質量要夠硬,后續的維護要及時,綜合成本還要降低。。。。。。
今天回過頭來想,【快上線】的這個“快”字真是當時的神來之筆,我都不記得是怎么想到要用這個名字,真的就是隨口說出來的,然后大家覺得很順溜,就用吧?,F在發現這個名字確實是非常精準的描述了我們做的這件事。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這一個“快”字就解決了初創期產品開發的所有問題。
首先,要快,就不能把功能搞得太復雜,所以我們是非常嚴格控制需求的,為了達到快速上線的目標,所有產品的需求都要由我們的產品顧問與創業者共同討論決定下來,我們不接受拿著PRD或者設計好的產品原型過來找我們直接開發的業務。這樣就自然而然避免了初創期產品開發最容易陷入的因為創業者不斷改需求導致項目流產的情況。
其次,快就意味著節省了創始人的時間成本。同樣一款產品,三個月上線和三個星期上線,你會選哪個?當然,這樣做,我們的成本并不會減少,相反會增加一些額外的管理成本——別人是用兩個人干3個月,我們是用6個人干一個月,耗費的總工時都是6個人*月,但我們的管理成本因此要整整上升了一個維度,團隊管理難度也提高了一個層級。不過我相信這些額外的管理成本支出在整體工期縮短一倍以上的情況下是非常值得的。
還有,快也意味著迭代和運營的余地更大。同樣做一個產品,別人可能是三個月才上線第一個版本,而我們只用一個月就上線了第一版,意味著三個月下來已經可以調整迭代至少兩三次,這在運營上可以給創業者留出更多的發揮空間。
此外,這種快速迭代也會帶來更優的代碼質量。這可能是一個額外的好處,因為我們針對初創公司做產品研發,其中有大量相似的模塊是可以復用的,比如幾乎所有的產品都會涉及到注冊、登錄、分享等常規功能,所有的交易平臺都需要有商城、購物車、圖片管理、視頻展示等功能,在多個產品中不斷重復去實現類似功能之后,我們得到的是越來越優化的代碼邏輯,這反而是面向極少數大客戶進行深度定制化開發的常規外包公司所不具備的。
在啟動【快上線】的時候,我們已經預見到這個業務就是會有上述的這些優勢,所以我才敢在公司整體長期虧損的情況下堅持在武漢建立一支新的完整的產品技術團隊,盡管到現在的第一年時間里,這個業務本身還在虧錢,但我們實實在在的在第一年里就完成40多個初創項目的快速開發,這個成果還是很有意義的。
同時,我是把【快上線】也作為一個初創項目來看的,還不到18個月的時間,現在說【快上線】已經成功,還為時尚早,與其他初創團隊一樣,這個團隊也遇到過很多問題,比如我們也一度曾招不上人手,也曾經被大單誘惑過,也被人坑過,被用戶抱怨過,當然更多的是被表揚。。。。。。也換了幾次辦公室,還要繼續換,因為團隊一直在成長,我的期望是到今年年底在武漢辦公室的【快上線】團隊超過50人,北京辦公室則達到10人,整體60人的戰力配置,在第一個18個月內完成累計100單的業務吞吐量。
這一年來,我們累計投入了五百萬在【快上線】這個創新的業務上,換來的是給幾十個團隊避免了在產品規劃和技術開發過程中踩到大坑,這個嘗試還是非常值得的。
最后還是把teddy的小號發一下,對【快上線】感興趣的可以直接跟他聊,我對技術的了解可沒他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