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死重生,9100萬估值,投緣幫復盤18個月

老王創業日記 - 關于投緣幫   |   2017-08-01 全文8278字 預計閱讀時間:24分鐘

老王創業日記

第101篇

2017-07-31 星期一

今天發的這第101篇日記,我要把【投緣幫】初創的第一個18個月所經歷的創業過程和我當時情境下的心態變化全部真實還原出來,這應該是一個非常好的實際案例。序號101,我想取的寓意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意思(事實上我們也知道,壓力只可能是越來越大,創業的過程中怎會越來越輕松?)


下面我按時間順序,從最初的緣起開始,回顧【投緣幫】這件事做到現在一年半的時間里,每個階段我們面臨了什么樣的選擇,我又是如何去思考和行動的。

2015年末,試錯【輕合伙】

最初【投緣幫】業務雛形是在給【緣創派】APP找出路的時候碰出來的。我們在緣創派上推出了一個叫做【輕合伙】的新業務,也就是面向創業者的眾包式付費咨詢服務。當時的【在行】已經起步,也有了一些基礎數據和市場上的聲音,但我覺得他們是一上來就想做平臺的打法,不夠聚焦,所以就判斷【在行】不太可能成功,但是這個模式的出現給了我們一個很及時的提醒。

彼時的【緣創派】正面臨越來越明顯的危機,我們是在2015年10月的董事會上討論決定要做這么一個事情的,那段時間我和閆輝在公司運營以及產品思路上的分歧越來越大,董事們認為我們之間的核心問題是公司主要的產品路徑還沒找對方向,一切矛盾的根源在于業務不清晰,看不到賺錢的可能性。所以開了董事會,大家討論下來都覺得付費咨詢這個場景可能更適合創業者群體,值得一試,就讓我們開始搞。

在產品思路上達成了一致,閆輝也變得比較配合,我們很快就在12月之前上線了【輕合伙】業務,同時我吸取了以前重產品輕運營教訓,開始重視運營,我自己頂上去作為【輕合伙】業務最初的接單俠。

到了2016年元旦,我累計在【輕合伙】接單超過30個,占到總成交量的30%,我把這個過程當成第一階段的測試,所以下單約我的時間,單價從最初的1999元/小時提高到3999元/小時,我想測一下用戶的心理預期與付費能力底線到底在哪里,漲價100%后,我發現還是有人不斷要約我聊,我就知道這個需求是真實存在的——創業者總是需要找個明白人來問問的!

我一直認為【輕合伙】并不是一個好的模式,即便是【在行】也沒有多少真實的成交量,而我們做的是更加垂直的創業市場,比【在行】的市場空間更窄,商業模式根本靠不住。

最關鍵的是,我認為初創者本來就“窮”,讓他們花錢并不現實,我就算能賺到這些錢也有點于心不忍,而且我也不覺得一兩次付費咨詢就能解決創業者的問題。事實上,真實的創業過程總是會經歷非常久的時間而又充滿了艱難和曲折,在大部分情況下,創業者除了需要找人咨詢,更需要的其實是陪伴。

我們在2016年春節前,停掉了【輕合伙】業務,但我在親自接單做【輕合伙】的過程中,身處一線獲得了一些新的認知,這個業務的真實需求和失敗經驗倒逼著我去思考,我們是否可以再做點什么,讓這件事更好。


2016年春節,啟動【投緣幫】

在我接單做【輕合伙】的時候,有創業者曾經問起,是否可以經常跟我聊聊,他們顯然是覺得跟我聊一次還不過癮,但因為我們做的是按時間付費咨詢,他們又負擔不起長期的咨詢費——就算付得起,我也不想做,很顯然,一個初創公司就算給我每年100萬的咨詢費,我都覺得虧。

我在360負責投資部的工作(老王創業日記100:在360四年,向周鴻祎說聲謝謝!),把我在360的總體收益折算成我的年薪應該接近100萬美金,老周用人用得那么狠,我都能挺下來,說明我還是挺有價值的吧,最簡單的算法,如果老周覺得虧,估計用不了一年就把我開除了,我能堅持干了四年多,說明我創造的價值應該還是遠高于每年百萬美金水準,如果只是簡單的值回工資,那我自己都覺得羞愧,早就不用干了!

但我又確實很想幫他們,有的項目,你看著真的是本來有希望的,結果因為創始人在有些事情上確實不懂,就在那兒胡搞一氣,我看著都心疼啊,那么好的機會被做死了!這是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能成為創業者,本來就是不可多得的特殊人才,但這些人卻又絕大多數都不能成功,這真是一個可悲的悖論。

最終還是那些創業者提出了一種可能的解決方案,有幾位創業者都提到,希望我能長期給他們做顧問,但顧問費折成股權給我,這其實也是一個典型的常見場景了,在行業內很多創業者和外腦之間都有這樣的合作關系,我自己也不是第一次遇到這樣的邀請。

如果只是這樣就行,我也不用繼續做公司了,自己單干當個顧問,會很舒服,從一些公司拿現金的顧問費,有些公司可以拿點股權,閑來無事再自己投幾個項目玩玩,這聽上去就是要退休的節奏啊。但,這其實是我2007~2009年的狀態,我可不想走回頭路。

在這種方式下,我個人的時間和精力就是業務瓶頸,所以我能幫助到的項目不可能太多,估計一年下來有十個就差不多了。但我一直想做成一個平臺,去幫到盡可能多的創業者,最好能幫到幾千個,上萬個,就像【緣創派】免費為數以十萬計的創業者對接潛在的合伙人,那才叫平臺做的事情。

整個春節,我都在思考這個解決方案,就是如何把面向創業者的長期顧問服務規?;?,又如何把收取股權回報這件事做到標準化。

過完春節,我都覺得還沒有完全想好,但這時候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緣創派】賬上的錢已不夠支撐到2016年底,再不找到一個可行的業務方向,并快速做出一定的成績來完成新一輪融資,公司就危險了。于是我決定先開始把這個業務啟動再說,我相信只要順著這個真實的需求去找解決方案,總會讓我找到一條可行的出路。

春節后,我開始主動約那些之前在【輕合伙】業務中下單付費約過我的創業者,把我對這個業務的想法重新跟他們討論了一番,這次是我在向他們求教該如何為他們提供更好的服務。

出乎我意料的是,他們大多數都愿意接受我提出的持股做長期顧問的模式,因為擔心我調研的樣本局限于【輕合伙】的歷史客戶,我又詢問了更多的創業者,最終發現這些人中能接受的比例超過70%——要知道,當時我是按由我們持股5%的方案來向他們征求意見的——顯然這是大家普遍可以接受的一種合作模式,在那些比較了解我的熟人中,這個比例甚至超過80%,這個小范圍的樣本調查給了我足夠的信心。

收集樣本意見的過程中,我特別注意了對他們期望值的考察,對于一個新的服務模式,如果不能很好的調整用戶心理預期,那就很難持續開展下去了。這些人有三成左右提出,希望我們幫他融資成功后再給我們5%股權,這就不是我們想要的長期陪伴的顧問服務了,而是簡單的想讓我來做FA,對于這樣的情況,我直接say no,我們不是FA,這是一個最基本的認知問題,如果一個創業者認為我的價值主要就是幫他融資,那這樣的服務我們就不做。

我們想做的是長期陪伴創始人身邊的合伙人,從這個意義上講,投緣幫 = 合伙人,所以從緣創派投緣幫,我們的業務核心仍然是圍繞著合伙人這個特定的創業角色來做的。

實際上,【投緣幫】這個業務的出現,就是在【緣創派】上線3年左右的時間點,在緣創派的找合伙人這個業務模式艱難前行三年之后,我看到的是大量的找合伙人成功了但創業最終仍然未能成功的案例,這才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找合伙人這個需求的背后,其實是創業者需要長期的陪伴與正確的幫助,而我們其實可以直接提供長期的陪伴與正確的幫助,所以我們自己是否可以成為陪伴在創始人身邊的最佳創業合伙人?

想通了這個邏輯,又做完了第一批種子用戶調研,我就決定馬上開干,3月15日,我自己起草了一份協議,也就是一直沿用至今的這版【投明狀】——這是一份只有一頁A4紙的word文檔,針對的是創始人本人,而不是公司,我們約定創始人只要承諾在未來兩年內以他為主導的創業項目中有2%股權預留給我們就可以,具體的持股方式我們甚至都沒有約定,那時屬于剛起步階段,我覺得任何限定具體操作方式的約束條件都是為用戶設置了更高的門檻,不足取。

我其實是用產品思維來寫這份【投明狀】的:

首先是一頁紙的極簡模式,降低了用戶的閱讀成本,這導致后來有超過20%的幫友是當場就簽了這份【投明狀】,其實我們就算真的寫出一份更復雜更有保障的合約,也沒有任何意義,都在初創期,這個合約本身就是一種合伙人之間的君子協定,沒必要搞得那么復雜,我早就看不慣VC這個圈子里盛行的那種冗長繁復的格式條款了,太無聊;

其次,我們把起步的占股比例設定為2%,這也是為了進一步降低用戶心理預期,事實上我們提供的服務遠超過這個價值,因為本來有超過一半的人都是認可5%的持股比例的,但如果一上來我們就按這個比例來簽,也會有問題,畢竟我們也是剛開始做,如果用戶想要的太多,會造成我們的服務成本一上來就很高,而我認為最初階段最重要的是先把這個服務推出來,讓整個公司跑起來,快速把業務做上一個規模,那么在初期我寧愿降低我們的收益預期,同時可以更好的管理用戶心理預期,這也能給我們留出足夠的空間來更從容的持續打磨這個全新的服務;

還有,【投明狀】這個名字本身也是按產品思路來設計的,未來真的要在線做成一個產品的,名字也不是我故意寫錯,我取的是“棄暗投明”的意思,并且【投緣幫】這名字本身就說明我們是要做幫派文化,所以我們在內部就不把協議當成協議,真的就是一個很江湖意味的投名狀了。

在2016年3月24日這天,我們約了三位創業者過來,跟他們簽了最早的三份【投明狀】,這三位創業者分別是【颼颼科技】翟文斌、【職前輩】王惠【卡卡玩拍】劉華,他們就是編號為001~003的最初三位幫友,其中劉華當時還是在鄭州創業,所以說從一開始我們就沒有局限于北京。


2016年8月,項目分級管理,啟動【路演360】

2016年7月,我們已經累計吸收36位創始人加入了【投緣幫】,這半年做下來我比較明確的感知到這個事情是做對路了,也開始覺得我們需要在運營方式管理效率上面多做一些優化,所以在8~9月這段時間,我減速了業務的進度,把精力重點放到了團隊建設上面。

于是我跟閆輝討論了一下,我決定把公司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投緣幫】上面,而原有的【緣創派】業務我打算暫時做冷處理,閆輝這個時候的身體也不太好,出了些問題,他對【投緣幫】這個業務的興趣也不大,于是就開始休假,逐漸退出了公司。

閆輝離開后,我馬上把全部技術產品團隊砍掉,整個公司全面調整為一個純運營團隊,重新招人,我還確定了一個基本的用人原則,就是只招90后,來了我們自己帶,雖然培養新人比較累,但因為我們做的是一個全新的業務,從來沒有人這么干過,所以新人反而沒那么多麻煩。

在春節的時候,其實公司賬面上的壓力是比較大的,那時候產品和技術團隊還在不停的開發新功能,在【緣創派】APP上我們投入的精力是占大多數的,【投緣幫】還只是個嘗試,但是過了2016年的暑期,整個公司算是來了一次脫胎換骨,我把總成本壓縮為原來的1/3不到,所以本來只夠活到2016年底的資金量,一下子就夠我們用到2017年底了,這對公司來說是至關重要的,6個月的資金儲備是觸到紅線,18個月的現金儲備,就是良性的了。

雖然減緩了資金消耗的速度,但業務還必須跑起來,甚至要越來越快,我們必須找到更好的運營方法來做事。

首先,我們針對越來越多加入到【投緣幫】的項目進行了分級管理,最初我們是把項目的狀態分了ABC三個級別,后來又不斷優化這個方式,直到現在,我們是按ABCDE這五個分級來定位每一個項目的狀態,每月還根據項目發展情況調整一次。我們以后會不斷升級這個方法,但總體的思路沒有變,那就是因材施教。

在解決了我們自身管理效能的瓶頸之后,我們又重新開啟了項目的招募,這時候另一個問題出現了,隨著越來越多的人知道我們在做【投緣幫】,來報名加入的也越來越多,因為我到現在都還保持著每個加入投緣幫的小伙伴必須經由我當面聊過(面試)才確認是否加入的邏輯,所以我和創業者見面的效率又成為【投緣幫】招新的瓶頸了。

當時的情況是,我經常從周一到周五全部排滿,每天五六個創業者挨個來跟我聊天,通過一次聊天,我判斷對方的情況是否適合加入【投緣幫】,對方也會判斷我們是否靠譜,如果雙方都覺得能談得來,就加入【投緣幫】。這個狀態到了8月初我就快崩潰了,找我的人太多,很多人跟我聊過之后還會介紹其他創業者過來,我就有點兒接不住了。

我想到的方案是,我們可能需要創造一個場景,讓這些創始人一起來跟我聊,這樣我就可以一次性在多個創業者中判斷出那些合適的人,提出邀請?;谶@個思路,我首先做了一場活動——【創始人下午茶】。

8月中的某天下午,我讓團隊的小伙伴們把當周約我的幾位創業者一起拉來找我喝茶,在我的房間里一下就坐進去七八位創始人,這是從【緣創派】離開2014年在【必幫咖啡】那個二樓的辦公室之后,第一次搞【創始人下午茶】活動。

這次活動并不成功。來的創始人其實都還是想單獨跟我聊的,所以當他們一起進來的時候,多半還是一臉懵逼的,我挨個跟他們聊了聊之后,感覺也不是特別好,本來有幾個覺得還可以的,在這種群聊的狀態下,他們也不是很帶感。活動結束后,我快速的反思了一下,覺得這個場景不適合我們挑選項目,但如果說清楚是讓他們互相交流的話,也許會有更多火花碰撞出來,所以后來到了2017年春節后,我們又按這個思路重啟了【創始人下午茶】活動,也確實成功了。

用那種群聊模式無法解決集中式篩選項目的需求,我就只能繼續想新的方案,最后定位到一個現成的場景——路演。

我把團隊的幾個小伙伴叫到一起,我說,我們要做一場路演活動,你們馬上搞,下周就要做一期,就定在周三吧。

這個活動,也就是最初的【路演星期三】,我們堅持每周三搞一期,在做了兩個多月之后,從第8期開始,改名為【路演360】,然后一直堅持到現在,本周就是第35期了。這大半年來,每周三的下午,我們都在望京舉辦線下路演,每期6~8個種子輪項目,現在每次來參加的創始人+投資人+各路小伙伴大概在30人左右。

關于【路演360】,我在第66篇創業日記中有更加詳細的記述——【路演360】怎樣在半年內打造出價值1000萬的線下活動品牌

【路演360】這個活動經過一段時間進化之后,確實達到了我最初設想的集中篩選項目的目的,同時,這個活動也給很多初創者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展示自己的舞臺,并為大量投資人提供了與創業者直接連接的渠道,到現在為止,累計參加過我們線下路演活動的天使投資人及投資機構已經接近100個,上臺正式路演的創業者超過200位,現在每周都有新的創業者和投資人不斷來報名參加。


2017年春節,試行淘汰機制,分裂出【污衣派】和【凈衣派】

到了2017年春節,【投緣幫】的運營就滿一年了,我們在春節前舉辦了第一次線下的年會,把幫里的小伙伴都邀請來參加,我空腹喝了至少兩三瓶紅酒,爛醉如泥,足足緩了兩天才過了那個勁兒。

春節后,我們把一部分已經明確停止創業并不再參與我們活動的小伙伴請了出去。在我看來,創業是非常艱苦的,如果一個創業者沒能挺下來,我們會覺得很正常,反倒是能挺下來的多半是些不正常的瘋子,而【投緣幫】顯然是這些瘋子的社群,所以如果有人想回歸正常人的生活,不再創業了,我們一樣要祝福TA,只是我們這個社群,還是要維持一群瘋子的氛圍,所以也自然要有一種退出機制。

從這個時候開始,我們已經在明確的講出【投緣我就幫】這個口號。很多人問我,想加入【投緣幫】需要滿足的要求是什么,篩選的機制是什么,我就會跟他講這句話,投緣,我就!而退出機制的設立,自然就是為了解決“緣盡于此”的情況下如何善后的問題,其實,這真的就是一個來去自由的社群罷了,我信緣分,不太相信一紙協議能有什么約束力,我們更希望彰顯的是吸引力法則。

2017年春節后,我開始越來越多的在各種場合公開提及【污衣派】【凈衣派】,這是我在最初設立【投緣幫】的時候就考慮好的架構,因為我們有一個基本的理念就是【讓創業者幫助創業者】,這是從【緣創派】就開始倡導的一個基本理念,我認為只有創業者才能理解創業者,也只有創業者才能真的幫到創業者。在做【投緣幫】之初,我就希望能引入一種機制,讓那些富有經驗的連續創業者可以用他們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總結出來分享給剛剛開始創業的人。

【污衣派】【凈衣派】的劃分就是基于這個思路。

看過《射雕英雄傳》的就應該知道,【丐幫】【污衣派】【凈衣派】這兩個子門派,前者就是真正的叫花子,都是窮苦之人,而后者其實可以理解為想到幫派里混的富家子,也就是有錢人,丐幫讓凈衣派的弟子出錢來運營,而污衣派的弟子主要負責要飯和當打手,都是干臟活累活的。

我借用了這兩個子門派的概念,其實用這兩個派別來搭建【投緣幫】的基礎架構也是為了向金庸老先生致敬。

仔細品味,你會發現,【污衣派】用來形容那些苦逼的創業者,真是太貼切了,而【凈衣派】,在我的規劃中,是希望引入那些創業取得過一定成績的連續創業者/天使投資人。

【投緣幫】作為組織者,就是要把【污衣派】與【凈衣派】連接起來,讓有經驗的連續創業者來幫助正在創業的那些人,所以我一直說【投緣幫】要做的其實是創業者之間的互助社群。

2016年末,加入了【污衣派】的是68個創業者,我定了個小目標,到2017年底,【污衣派】要達到150人規模,而【凈衣派】馬上也要啟動了,首批我希望能達到有9位經嚴格選出的有經驗,有情懷,有資產,有時間的天使投資人加入,就可以了。

在我設計的這個【投緣幫】的框架中,我們彼此之間都是合伙人關系:【投緣幫】母公司是【污衣派】各位創業者的股東及長期合伙人;【凈衣派】的所有成員是要通過直接出資,成為【投緣幫】的股東及長期合伙人;而【凈衣派】的成員,也會成為【污衣派】中各創業者的天使投資人。

通過互相持股,彼此之間結合成了強連接關系,才是推動這個社群可以長期不斷進步的底層基礎。


2017年7月,【投緣幫】第18個月,融資900萬,【污衣派】成員累計突破100人,【路演360】辦到第36期,【創始人下午茶】舉辦超過20期

按我一直以來不斷向往輸出的自己經過2萬多創業者案例總結出來的【18個月創業周期論】,我們的【投緣幫】作為一個全新的創業項目,終于也迎來了第一個自己的18個月,算下來就是在今年的7月底。

7月7日早晨,我帶著幫里一些在北京的小伙伴們去徒步走了一圈二環路,這是一次很有紀念意義的活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下面這兩篇當時我寫的日記——

7月7日我為什么要帶創業者徒步刷二環

二環徒步36公里換來的關于創業和團隊的認知

在去徒步二環之前,其實我已經用了大概一周時間,與幾位多年的好友及兩位連續創業的師兄談妥了一輪融資,以每100萬人民幣投資額為一份,這些朋友分別以個人名義或機構的名義來成為【投緣幫】的股東,最終是三家機構和三位個人天使投資者,我們總共募集到900萬人民幣,同時我和我的幾位合伙人約定,我們合伙人團隊再共同出資99萬,最終一共會用999萬投入到【投緣幫】的下一階段的建設,這個數字,正可以應了長長久久這個好彩頭吧。

非常感謝這一輪愿意支持我們的朋友,至少在我找到他們的時候,【投緣幫】還是一個沒有可靠商業模式的理想主義愿景,他們卻基于對我的信任,選擇了用真金白銀來支持我們。

而剛剛過去的這一個月,我們雖然仍在處理一些融資后的流程方面的事情,但我也沒閑著,或許也是跟冥冥中起了作用的第18個月這個時間節點有關,我能感覺到,我們正開始能摸到一點點【投緣幫】平臺化的思路,當然,也只是個雛形,接下來我們必須更加努力去做好我們該做的事情。


【投緣幫】并不是一個以投資為目的來建立的社群,盡管很多人以我們的參股方式來作為考量,把我們歸類為“用智力投資”的一種另類投資機構,但其實這根本就沒有get到我做這件事的本意——我是希望用這種方式來交朋友,做連接。

如果我們做的是以投資為目的的一個生意,那很顯然,項目標準就必須定得非常高,但【投緣幫】中有很多很奇葩的人,根本不是投資機構的菜。比如我們最近剛剛有一位97年的小朋友加入進來,顯然對她來說,現在創業時機尚早,而從投資機構的眼里來看,更是絕對不會投資她,但我們愿意多花些時間和精力與她交朋友,希望能幫她成長。為什么?因為,我們覺得她可能是個有緣人,我們談得比較投緣,就醬紫。

【投緣幫】=【合伙人】

合伙人是什么?首先,是朋友,是知根知底的好朋友,對吧!

所以,【投緣幫】就是在創業圈里希望不斷交到靠譜的好朋友的一個社群,僅此而已,如果十年二十年后,因為我們今天設立的合伙人關系導致有些商業回報,那當然更好,因為在商業上成功,我們就可以幫助到更多的創業者,交更多的朋友,但如果商業上沒能取得足夠的回報,我想,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真心實意的交了一些好朋友,幫到了一些創業者,也是件好事。



把文章分享給您的朋友把~

老王創業日記

自2002年以來,老王累計面基20000+創始人,至今保持每天與3~5位創業者 見面聊天的習慣。從2016年開始啟動【投緣幫】,請掃碼后留言,與老王溝通。

微信掃一掃
關注該公眾號

作者介紹

王翌

現任緣創派CEO,投緣幫創辦人。

奇虎360投資部創辦人。前IT圈知名記者,深入觀察早期互聯網生態的建立過程;面基過兩萬名創業者,作為專家顧問扶持數家創業公司/團隊的成長,數千名創業者得到其直接幫助。 投資項目:快用蘋果助手、PP助手、微播易、多聽FM、安卓壁紙、極客公園、刷機精靈、生日管家、螞蟻HR等。

国vA片在线观看|亚洲精品AA片在线播放|黄A淫乱一级色片|九九爱在线免费观看视频